【源傳媒】(記者林子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在浦東設立新區,大概兩三年後,記者曾在位於浦東大道141號的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簡易辦公室內採訪了首任負責人趙啓正。當時,浦東儼然一個大工地,趙先生向記者暢談理想和抱負。日前,跟隨"農行改革開放40年耕耘路”主題採訪調研活動再來滬上,從農業金融改革的角度,看到四十年翻天覆地的新貌,很多變化恐怕已超出趙先生的預料。

進博會前浦東夜景

在位於浦東的農銀大廈41層分行的頂樓,記者參觀了上海分行行史陳列館,不少實物展品從農行員工中收集而來,展示了上海分行的發展改革歷程。在計劃經濟年代,農行作為國家財政部的直属專業部門為農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改革開放後發展為商業銀行,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展品中,不但有1951 年中國農業合作銀行成立文件、1979 年中國農業銀行恢復成立文件等,還有當年存放帳本的木箱子、歷代員工證,以及儲蓄所場景復原,生動再現了農行的發展改革歷程。

歷史陳列館中當年存放帳本的木箱

孫蔡明:農村小青年到資深金融從業者

農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孫蔡明是一個見證者,他向記者講述如何伴隨浦東成長,從一個農村小青年,到資深金融從業者,他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農行浦東分行1990年8月24日成立,浦東本來就是農村地區農行有縣支行,下面27個鄉,就有27家營業網點。所以,當時農行浦東分行是最大的金融機構。當時工行在浦東只有三個區辦的網點。 

孫蔡明在浦東分行工作,一做就差不多三十年,後來調升到上海分行.他親歷浦東分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浦東分行剛成立時,存貸款規模為23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存款14億元,貸款9 億元,當年利潤2467萬,人均利潤3萬元左右。2017年,浦東分行存貸規模1127.99億元,其中存款650.81 億元,貸款477.18 億元,淨利潤達14.37 億元,人均淨利潤達215.83萬元。功能也從以前單一服務農業,向全方位服務浦東新區轉化。現在從事現代都市農業、農業深加工項目,客戶不少世界500強企業。

處在大時代金融改革的風口浪尖,孫蔡明有很多難忘的回憶。成立之初大家感到充滿希望和激情,工作都是沒日沒夜。後來浦發銀行成立了,其它各大銀行都進入浦東了,彼此之間是共生共贏的關係,生意多得不得了,每天都在開工地,哪裡有資金困難就去哪𥚃解決問題。

孫蔡明說,銀行之間的合作大過競爭,這是個新業態

“人家來了,我們感覺更有戰鬥力,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外來者也學到本土很多東西。"孫蔡明說。他坦言,對於競爭沒感覺到特別大的憂慮。銀行之間的合作大過競爭,這是個新業態。

“原來見到外國客戶,講幾句英語結結巴巴,腿還有些發抖,現在:來吧!真的很好。"孫蔡明看上去輕鬆自信。他講到當年成功促成農行系統內首單風險參與型銀團貸款的故事。2015 年中,內地一家民營企業龍頭集團向浦東分行提出跨境收購美國某保險公司80%股權項目的用款需求,以及不采用內保外貸方式等苛刻的用款條件。針對該項目兩頭在外(即借款主體和收購標的均在境外)、境內分行無法接受境外股權質押以及貸後管理如何落實等難題,浦東分行與上海分行相關部門將新近研發的風參銀團產品向企業進行了推薦,得到客戶的高度認可。最終經總行審批通過,由上海分行與農業紐約分行聯合牽頭組成風險參與銀團,共同為客戶提供融資服務,並購銀團貸款總金額12 億美元,上海分行份額1 億美元,紐約分行份額6 億美元(風險份額由上海分行承擔),農行總份額7 億美元。該業務是農行支持內地優秀企業“走出去”的一項重大舉措,不僅實現了農行系統內首單風險參與型銀團貸款的成功投放,也為大量的後續業務提供了可借鑒、可參照的模板。

“現在銀團貨款已是家常便飯”。孫蔡明說。 

浦東新區金融機構雲集

大數據災備中心40秒切換  全行第一

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有一座沒有掛牌玻璃大廈映照著麗日藍天,這是中國農業銀行數據中心。中心成立於2005 年11 月,佔地面積122 畝,總建築面積12.9 萬平方米,機房區建築面積3.6 萬平方米。數據中心引進世界一流的建築設計理念,園區由18 個建築單體圍成“四合院”式,分為機房區、辦公區、培訓區三大功能區域,實現節能、環保,並與環境和諧交融。在這裡,記者眼界大開,感受從帳本到大數據管理的飛躍。

在主機房,記者見一個大屏幕顯示農行各分行各項業務的實時動態,一排排技術員處理著枱面的電腦數據,氣氛就像是衛星發射中心。

數據中心總經理涂曉軍介紹,農行所有每一筆業務都記錄在數據中心。龐大網絡連接36個一級分行、2.4萬個網點,16家境外機構,包括香港澳門新加坡。數據核心系統交易量峰值6.6億。

涂曉軍解釋,在功能結構上,實行“兩地三中心”結構,北京遠程中心和上海本部中心、同城中心。這是為了解決安全可靠的保障問題,即災備功能。用以抵御特別重大的災難事件,例如大面積停電等。國際上對大型銀行都有要求大型銀行必需要建災備中心。“兩地三中心”定位不一樣。上海本部是主生產中心,同城作為主中心的延伸,彌補異地的距離。北京作為主災備中心。北京到上海一千二百多公里。理論上數據通過以光速傳輸,但距離會導致延遲。每一筆交易數據在上海,但同時會發到北京。如果上海出問題就立即切換到北京。北京除災備外,也是一個生產中心,上海主要對外服務,但大量的對內服務,對應用主要在北京。大數據平台在北京。做大數據分析、挖掘,作為決策支持。

涂曉軍說,九月做了一次實際切換試驗,停下上海的運行,切換到北京,用了四十秒。算上前面的一些程序,實際對外服務的影響,大概幾分鐘。在北京運行了三個小時後,再切換回上海。同業能這樣做的並不多,在中國農行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

農行數據中心外景

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涂曉軍說,金融交易中電子渠道的佔比現在已是98%,其中增長最快的是手機,掌上銀行增長不到五年時間,每天工作量從幾百萬幾萬增長到,周一到周五交易量總量六億左右,手機交易大概1.8億。農行提款機曾經是全球商業銀行布放數量最多的,12.7萬台,現在人都很少去網點,去提款機也少了,現金提款減少了很多。

數據中心核心系統基本都是自主研發,自主運營,可控能力強。農行使用的電腦設備是主機+雲計算的複合架構。十幾年前實行數據大集中,把各分行的數據都集中到總行數據中心。那時引進IBM主機,現在IBM也跟不上業務的發展速度。現在不能完全依靠IBM主機,於是採用主機+雲計算機成電腦體系。現在每天六億筆業務,2/3在主機上,1/3雲計算平台。數據中心擁有強大的研發力量。總行研發中心近3000人,每年幾百個研發項目,每年投產120-140個,平圴每個月十多個,目前一共五百多個應用系統。 

涂曉軍承認,由於業務發展太快,數據中心也面臨壓力。2007年全行交易量每天大概七千萬左右,至今十一年差不多增長十倍。數字反映了規模,現在總人數不到800人。在監控,操作,預警,報告等。光靠人的經驗不夠,要運用大數據手段提高自動化水平。

私人銀行一個會客廰

私人銀行最能體現改革開放成果。改革開放初年,萬元戶已是了不起,現在,農行上海分行會員門檻500萬元。 

農行普陀支行營業部是一家集資產、負債、中間業務、國際業務、信用卡業務、個貸業務等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網點。今年,普陀支行營業部完成智能化改造,升級換代。

記者手記

共生共贏  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香港和上海的關係四十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農行的服務向三資企業傾斜。在採訪中,問及港資企業在上海的情況,了解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浦東新區成立時港資進入比較多,現在服務象的外企主要是跨國大企業,不少是世界五百強。

香港和上海同是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金融界人士認為,彼此是互補和共生共贏的關係。競爭只是局部的,不是全方位的,同時,競爭也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提高的過程,世界很大,合作空間很大,要以開放心態應變,路子就會越走越濶。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意志已深入人心。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上海進博會上,為擴大開放作5項承諾,即主動擴大進口、持續放寬市場准入、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

習近平說的這些,不少是香港強項,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改革大局,以“一國兩制”優勢,繼續發揮獨特作用,應有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