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的居民家庭內,男主人坐在椅子上翻看雜誌,女主人在縫紉機上縫製衣物,門後貼著鄧麗君的海報。往前走幾步,進入90年代,男主人在彩電上用小霸王學習機打起了“魂斗羅”,女主人則坐在沙發上織著毛衣,屋內雙卡錄音機、電話機一應俱全……在位於成都安仁鎮的建川博物館“改革開放館”內,40年來中國百姓的生活變遷纖毫畢現。

數日前,“改革開放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5000多平方米的展館內,數以萬計的歷史圖片、史料、文物、場景、音像以時間為線索鋪開,輔以“年度大事”“百姓記憶”等專題,凝聚成一道過去40年的“時光長廊”,進而反映出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知過去則不知前路。”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說,建“改革開放館”,是為了讓年輕一代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何而來,更是為了繼續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念。

當年的生活用品。(互聯網圖片)

為鉅細無遺地還原40年間的波瀾壯闊,樊建川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收集改革開放相關文物。 1978年的高考准考證、小崗村18位農民的手印、民營企業家劉永好創業賣鵪鶉蛋的自行車、崔健手寫的《假行僧》歌詞、潘石屹簽名的“潘幣”……幾乎每一個改革開放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展館內都有對應的物品印證。

在樊建川看來,這些物品固然重要,但旨在留下改革開放民間記憶的博物館內,“最重要的反而是普通人的東西”。

鉅細無遺見證40年民間生活

一位名叫陳光升的普通居民,在1984年到2005年間,在筆記本上記錄下了自己家庭的每一筆支出。從80年代幾個月買一次豬肉,到後來雞肉、魚、排骨等支出越來越頻繁出現,這個家庭賬本,成為樊建川口中的“寶貝”:“它真實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變遷,也是這個改革開放館的宗旨,跟著時代走,收集變遷中的中國。”

漫步在這個浩如煙海的“時光長廊”中,可謂個人與時代的一次相遇。除了感慨國家和民族的巨大進步,也有不少“90後”“00後”直言更加懂得今日生活的來之不易。他們不僅僅從自己出生那一年看起,更回溯到父母生活的年代,感受生命的軌跡。

15歲的成都中學生丁雲建在上世紀90年代的家庭生活場景前停留了很久,不斷感嘆“古今”生活大不同。 “聽爸爸講過90年代的電子遊戲,魂斗羅和超級馬里奧。”他說,如果不是這個展館,他可能永遠也不知道父母年輕時如何生活,更覺得如今的便捷、現代化生活不是“理所當然”。

博物館館長樊建川(互聯網圖片)

而對生於1957年的樊建川來說,插隊、參軍、教書、從政、下海,直到2003年開始變賣數十億身家建民間博物館,改革開放這40年是他眼中“最偉大的時代”, “改革開放館”也是他“這輩子最想做好的博物館”。

數十年間,樊建川輾轉全國各地,使數以萬計的物品從尋常百姓家進入博物館,成為歷史的見證。而博物館也與觀眾持續互動,不斷“生長”。有觀眾看了展覽後,要捐暫住證,也有人要捐1978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樊建川說:“有更多人支持我們,使博物館更有時代性和代表性。”

“一個人每天的路都是新的,一個國家每天的決定也是新的,常看來路,才能知道去路。”樊建川認為,博物館有兩種,一種收藏文化和財富,一種收藏經驗和教訓,改革開放館無疑是後一種。

近年來,建川博物館飛速發展,從原先的7個博物館發展到現在的50多個,擁有藏品800多萬件,與改革開放有關的藏品就達20萬餘件。樊建川認為,民間能建起這樣大規模的博物館,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之一。
“如果說我取得了一些成就,實現了一些夢想,那全是因為我遇上了洶湧澎湃的時代。”樊建川說。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