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改革前沿陣地的廣州,留下了許許多多難以磨滅的名字和故事。本期「廣州故事會」,幾位廣州人講述了她們「為小家奮鬥、創萬家幸福」的奮鬥故事。縱使出身、際遇各不相同,但她們的故事都發生在改革開放下的廣州,都和「家」這個字緊密相關。 

原楊箕村黨總支書記張建好:曾哭著上任  三次創業建成「億元村」  

從1977年到2014年,連任了37年楊箕村支書的張建好,是當之無愧的「大家長」。現在的楊箕村高樓林立,毗鄰珠江新城CBD,然而40年前,這裡只是一個偏僻的村落。那時年僅28歲的「外村人」張建好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後又兼任村長,她說:「我是哭著上任的。」當時的楊箕村很窮,流動資金只有150元。 

從流動資金150元的窮村到「億元村」,離不開張建好和村幹部的幾次「創業」。第一次創業,張建好和村幹部頂著壓力,偷偷搞起農田承包試點,試點村民的月收入從原來的10元漲到30元甚至100元。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開,村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第二次創業在1987年,楊箕村率先創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股份經濟組織———村股份合作經濟聯社,把村民閒散資金收集起來辦企業,解決了資金不足和產權歸屬問題,使楊箕村成為廣州第一個產值超億元的「村」。1989年,廣州市發展珠江新城,楊箕村也在徵地範圍之內。張建好想了個「借雞生蛋」的辦法,帶著幹部和村民到外村徵地350畝,租地50畝,創辦28家獨自、合資、合作企業,使楊箕村發展成為人均收入3 .8 5萬元,年收入5 .7億元、固定資產8億多元的「億元村」。

南方物流集團董事長官金仙:當年隻身南下創業  

廣東南方物流集團董事長官金仙是浙江人。1992年3月7日,她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帶著五萬元獨自一人從浙江來到廣州,在人生地不熟的南粵開創物流事業。

1993年,官金仙成功接下了一張外企大單。沒想到在第二年,她便被一個司機騙走了一車價值100萬元的電話機,為追回貨物,她急忙趕往外省,卻是大海撈針。「哭了足足一個禮拜,但後來我跟自己說,不能再哭了,要正確面對」。官金仙向客戶承諾,給她一年時間,全額賠償,同時建立安檢安全保障體系。這一套保障體系後來成為整個行業爭相效仿的運作模式,「南方物流」的業務也蒸蒸日上。

「為了家,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不管經歷多少挫敗與辛酸,我都能堅持,也都堅持了下來。現在,老家的親人都來到了廣州,不再一個人奮鬥,我的小家變成了幸福的大家。」

廣州楊箕村擺1500桌酒席賀萬名村民回遷

著名服裝設計師鄧兆萍:繼承「家族一把剪刀」走上國際舞台

1978年,中國開啓了改革開放新徵程,衣食住行中的服裝行業也迎來了春天。其中,就包括鄧兆萍。她是地道的廣州人,父親是上世紀80年代廣東十大服裝工藝師,然而,鄧兆萍讀大學時卻選擇了外語專業。也許是基因里繼承了父親的天賦,她畢業工作後同時也開始設計服裝,即使不是科班出身,款式也非常暢銷,一下子賣出了幾萬件。

1992年,鄧兆萍重新去學服裝設計。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對私人企業的扶持,她逐漸有了自己的工廠、品牌、公司。2002年首屆廣東時裝周開幕,鄧兆萍受邀成為第一位在廣州舉行專場發佈會的設計師。「當時發佈會很成功,父親很高興,說家族一把剪刀總算是後繼有人,還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2003年,鄧兆萍參加中國國際時裝周。她推出作品《茶馬古道》,獲得了中國十佳設計師的稱號,由此開啓了科技、文化、時尚與人文藝術的跨界之路:極具西關建築文化風情的《織夢嶺南》;結合了「三雕一彩一繡」非遺工藝,擁有厚重的人文底蘊及鮮明的廣府文化印記的《廣府薈》……鄧兆萍用時尚創意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活化,為廣府文化增添了一份時尚氣息。(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