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中國第四批赴南蘇丹(朱巴)維和步兵營女兵班班長于培傑(左)在執行武器禁區巡邏任務休息期間,與共同執行任務的聯合國員警交流心得體會。王理紅攝 2017年1月20日,在埃及開羅舉行的2017“歡樂春節”大廟會遊園活動上,埃及小朋友現場展示自己寫的中文、阿文名字。齊正軍攝 2003年3月,柴油發電機組工程建成,中國和幾內亞比索兩國的工程技術專家對機組進行檢查並聯合驗收。徐 明攝 2017年9月30日,段瑤將剛出生的孩子交給孩子的爸爸。彭振剛攝 蘇丹 “中非友誼路”見證真摯情誼 張曉昆 在蘇丹南達爾富爾州首府尼亞拉市,有一條“中非友誼路”。它的名字,源自一個感人的故事。 2015年11月的某天下午,中國第十一批赴蘇丹達爾富爾維和工兵奉命在當地進行道路施工。我作為裝載機駕駛員,正和戰友們一起作業。這時,四五個中年男子突然跑過來,攔下了我的裝載機,急切地用當地語言說著什麼。其他圍觀群眾也把我的車團團圍住,紛紛用手指著車,似乎車輛出了什麼問題。我趕忙一邊用對講機向指揮所報告這個突發情況,一邊下車查看。 檢查後,我發現車輛發動機正冒著團團煙霧。原來,水箱進水管已經破裂,水箱裡的水幾近漏完。這種故障很嚴重,如果裝載機繼續工作,發動機會因為過熱導致損壞甚至報廢,今晚車輛將無法返回。連日來,蘇丹政府軍與反對派持續交火,已造成數百人傷亡。社會治安形勢也不斷惡化,夜晚發生過多起惡性搶劫事件。如果不能及時返回營區,恐怕將面臨諸多危險。 隨車的修理工由於沒有攜帶相關配件,只能用塑膠、鐵絲、膠帶等器材臨時維護,無法徹底解決漏水問題。此時要想順利返回營區,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水做保障,邊行駛邊加水是唯一辦法。戰友們紛紛將隨身帶的飲用水倒進水箱,但是即便這樣,行駛沒多遠,水也會漏光。 此路段距離最近的取水點有20多公里,加之道路崎嶇不平,如果此時去取水,返回時肯定天黑了。12月正是蘇丹旱季,水貴如油。我們經常看到當地民眾蹲下去,直接喝路旁水坑裡的積水。因此,我們也沒打算向當地居民求援。 然而,瞭解到情況後,當地一名男子找到我們的維和翻譯組軍官,主動提出他可以解決我們的難題,隨後便跑步離開了。10多分鐘後,這名男子手裡提著一個大水桶回來了,滿頭大汗地把水桶遞給我們,水桶裡足有30多升水。 修理工根據車輛故障情況等因素判斷車輛一共需要200升水,這些水顯然不夠。這時,圍觀人群開始騷動起來,他們相互議論著什麼。取水男子與其他人一陣商量後,欣喜地對我們喊道:“他們可以為你們湊夠200升水!”我們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只能不停連聲道謝。 20分鐘後,民眾們端著盆盆罐罐過來了。他們有的帶了50升水,有的30升,還有的10升……湊一起,差不多200升水。這些水雖不夠清澈,卻是他們珍貴的飲用水啊!看到他們樸實地微笑著,小心翼翼地把水倒給我們,戰友們紛紛流下了眼淚,我也哽咽不止,感激如同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這段路鋪設完畢後,就被當地民眾和中國維和工兵共同命名為“中非友誼路”。當地政府還專門製作了一塊路牌,由南達爾富爾州州長艾薩奇親自主持揭牌儀式。它給當地民眾帶去便利通達的生活,也見證著中蘇兩國人民歷久彌堅的真摯情誼。 (作者現為中國第八批赴南蘇丹瓦烏維和工兵新聞報導員) 南蘇丹 為產婦接生的30小時 段 瑤 我的生命中有過這樣的30小時,令我終生難忘。 去年9月28日晚我接到通知:難民營一位孕婦腹痛兩天,可能要生產了。這時距我和同事到達任務區正式接手醫療工作僅僅4天,這將是我們在南蘇丹接生的第一個寶寶。當晚9點產婦被送到醫院後,我們發現她只是不規律宮縮,宮口沒開,胎心正常,其他檢查也無異常。隨後隊裡派車送她返回難民營。回到宿舍,已是第二天2點。 29日上午,我一邊複習著醫療專業英語,一邊設想著產婦第三胎分娩可能出現的種種風險及其對策。下午2點,這位產婦又被接來醫院。各種跡象顯示,她存在難產可能。 分娩迫在眉睫,是繼續順產,還是剖腹產?按照國內工作慣例,這樣的情況需要剖腹產。但這裡沒有血源應對出血風險,難民缺乏生活保障,也缺少營養幫助恢復體力,瘧疾肆虐還可能導致產婦感染……我矛盾極了,選擇剖腹產會有諸多風險,堅持順產分娩則可能出現胎兒缺氧情況。 思慮再三後,我決定讓產婦繼續分娩,不到萬不得已不做剖腹產,同時嚴密觀察,準備使用催產藥物。當天是我生日,吃晚飯時戰友們給我做了一塊生日蛋糕和一碗長壽麵。吃了幾口,我們又匆匆趕向待產室,不間斷地監測胎兒狀況。 30日1點半,胎兒突然胎心下降,出現急性缺氧。我深吸一口氣,對著對講機呼叫:胎兒缺氧,需要剖腹產,請手術室人員迅速到位…… 15分鐘後,手術準備工作就緒。就在此刻,產婦宮口完全打開,胎兒即將分娩!1點50分,一聲響亮啼哭,一個健康的女嬰誕生了。當我為她擦去身上的羊水和血跡時,她的小手緊緊拽住我的手指。看到這個柔軟的小生命,她的母親堆滿疲憊的臉上終於露出一絲微笑。 這時,同事忽然大喊:產婦出血過多!原來產婦宮頸上有裂傷,正呼呼地往外冒著鮮血。在護士們的配合下,我迅速完成傷口縫合,控制了出血。給產婦蓋上被子後,我終於如釋重負,這時已近3點。 孩子的爸爸不懂英語,卻還是托當地醫生請我們為孩子寫一份“出生證明”。我用英文鄭重寫下:2017年9月30日1點50分,這個漂亮女孩誕生于瓦烏市中國二級醫院。願她健康成長,願南蘇丹和平、安寧! (作者現為中國第八批赴南蘇丹維和醫療分隊婦產科醫生) 幾內亞比索 為非洲發展提供電能 徐 明 電力短缺,始終是制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難題。2002年11月2日,國家電力公司派我赴幾內亞比索,擔任中國援助幾內亞比索4台150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交鑰匙工程的現場負責人。 幾內亞比索地處非洲西部。因為缺電,每到夜晚,城市往往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富裕的家庭配有小功率的柴油發電機組發電照明,而大部分普通百姓人家只能靠點蠟燭。我們十幾個人租住在電站附近一套三居室裡。周圍的居民很友好,得知中國為他們援建電站,都開心地對我們豎起大拇指。 那時,比索港沒有定期貨運班輪,經過近3個月的海上漂泊,國內發運的物資才到達比索港。開始工作後,我們需要克服不少困難:電源、水源時斷時續;水泥、沙子等建築材料必須在當地採購,但市場上沒有批量現貨。 時間緊迫。按約定,工程必須於2003年4月正式移交幾內亞比索政府。這意味著我們要在不到5個月時間裡,完成報廢機組拆除、混凝土澆築、發電機組安裝、電站整體調試等幾十個分項工程。當時在國內,這至少需要近半年時間。為了搶工期,專案組全體人員每天工作近14小時。3個月後,我們每人都減了10多斤體重。 經過緊張的安裝、調試,4台柴油發電機組於2003年3月下旬建成,投入了試運行,並通過了兩國政府組織的聯合驗收。2003年4月5日,援助專案移交儀式如期舉行。那一晚,比索市的路燈全部點亮,百姓家中也透出點點燈光。 15年後,我再次踏上了非洲土地,此時我已是中國在能源領域發起成立的首個國際組織——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的一員。在衣索比亞的阿迪斯阿貝巴,設施先進的機場、平坦寬闊的道路、鱗次櫛比的建築、現代化的工業園區……眼前的一切都很新奇,然而,當地民眾的微笑和問候,又讓我感受到似曾相識的溫暖。 2015年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宣佈,“中國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次年3月,國家電網公司發起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旨在通過先進成熟的輸電技術,促進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以及清潔電力的大容量、遠距離傳輸。按照設想,未來北部非洲、南部非洲的太陽能發電基地可與中部非洲水電基地聯合開發與運行,不僅能滿足非洲自身電力消費需求,更將形成清潔的非洲電力北送歐洲、東接亞洲的新格局。 去年在塞內加爾達卡召開的第三屆對非投資論壇上,眾多非洲與會代表表示,中國在非開展產能合作、加強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非洲提高自主發展能力。我相信,電力基礎設施將為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作者現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合作局副局長) 喀麥隆 馬魯阿的熱心司機 陳連香 自2011年起,我開始在喀麥隆雅恩德第二大學孔子學院工作。在喀麥隆,我輾轉過許多城市,其中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北部城市馬魯阿。這裡的人民淳樸、善良、友好、熱情,讓遠在異國他鄉的中國老師們感受到溫暖。 阿巴卡是馬魯阿大學高等師範學院指定給中國老師們開車的司機。他駕駛技術一流,對老師們也特別關心。如果哪位中國老師生病了,他會不時打電話問候,還會拎一大桶他妻子做的花生糊(當地人常吃的一種食物)來家中探望;老師家裡的水管、燈泡壞了,他總會找人來修。老師們都說,生活中遇到問題,找阿巴卡准沒錯。 有一次我去雅恩德出差,返回時飛機晚點,並改降到距離馬魯阿有4個小時車程的加魯阿市。淩晨兩點多抵達一個陌生的城市,我很忐忑,打電話給阿巴卡。阿巴卡安慰我說:“不用擔心,我打電話給加魯阿的朋友,讓他去機場接你。他先送你去酒店休息,天亮了再把你送回馬魯阿。” 2015年7月,馬魯阿市中心發生兩起自殺式爆炸襲擊事件。阿巴卡第一時間打電話來,讓我們待在家中不要出門,隨後又與相關部門聯繫,幫助我們儘早撤離。在他的幫助下,我們於第二天一早順利轉移。在我們離開的第三天,我們原先的住宅附近就發生了第三起爆炸事件。 在馬魯阿,像阿巴卡這樣的人還有許多。走在馬魯阿的大街上,迎面走來的當地人總會用發音不標準的漢語對我們說“你好”;在菜市場,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每次都搶著幫我拎菜袋子、挑選蔬菜和講價;有一次,我出門打車時發現忘帶錢了,就試著到旁邊一個經常光顧的商店找老闆借錢,對方二話不說就把現金遞給我…… 馬魯阿由於地處撒哈拉沙漠南部乾旱地區,常年高溫乾旱。對來自中國江南水鄉的我們來說,在這裡工作生活難免有種種不習慣,有時也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但是,正是因為有像阿巴卡這樣熱情友好的當地民眾,我們愛上了這裡,而他們對中國、對中國文化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也讓我們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義。 雅恩德第二大學孔子學院已經10歲了,相信到它20歲、30歲時,會見證更多中喀友好的故事,結下更多珍貴的友誼。 (作者現為喀麥隆雅恩德第二大學孔子學院教師) |
一帶一路中國情緣:共同澆灌中非友誼之花
責任編輯:
旅遊文化
- 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