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暨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自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來正在全國農業展覽館1號館和11號館進行。蘇繡、泰山皮影、楊柳青木版年畫、天津泥人張、兔兒爺、內畫鼻煙壺、唐三彩等非遺精品集中在此亮相。

  此次展覽由北京市文化局聯合大運河沿線7省市文化廳(局)共同舉辦,以“流動的文化”為主題,深入挖掘大運河帶豐富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擦亮世界認可的國家文化符號。

  展覽突破以往非遺展以作品展示和技藝展示為主的常規展示方式,為觀眾提供浸入式體驗,可以通過實物展陳、風味小吃、舞臺演出、香道展示、參與互動等方式,實現觀景、品味、聽音、聞香、觸物,最大限度的為觀眾帶來多元觀展體驗。

  展覽現場,非遺傳承人在表演皮影。

  據瞭解,1號館以“大運河上的文化傳統”為主線,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8省市展區按運河流向依次排開,各展區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選取了58項具有地域傳統文化特色的非遺代表性項目,118位傳承人將在現場進行展示。

  而11號館則以“大運河畔的文化傳承”為主線,以京津冀為核心,呈現京津冀三地文化同源、大運河文化帶各省市齊心協力、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動實踐。館內展示了7個省市(包括北京16個區)、78家企業、26所高校及中小學,總計127家單位的2200餘件套作品,共分為“京津冀非遺保護成果展”、“非遺與教育”、“非遺與文創”、“非遺展示互動”、“非遺展演”五大板塊。

  非遺作品展示

  此外,工藝美術、刺繡、銅器、玉器等文創精品,茶具、紡織、銀飾、臉譜彩繪、家居日用、陶瓷、金石篆刻等文創潮品也在現場進行了展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