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北風吹入粵地之際,家家戶戶的天台上、庭院間又掛滿了臘味。無論是南雄的臘鴨,還是樟木頭的臘肉,油脂與鹹香之間,蘊藏的其實是北風的味道。

 

粵北農民在曬臘味。(互聯網圖片)

南雄臘鴨:米酒增醇香

冬日的北風呼嘯而起,漫步在粵北南雄農村,一串串懸掛於農家房前屋後的臘鴨,如同秋日樹上的累累碩果。

在冷冽北風的洗禮下,村莊里開始洋溢著一股混合著油脂與肉類、醇香與冷冽互相交融的獨特香味,肆無忌憚地闖入每一戶人家,從這個村莊飄到那個村莊。

“雄鴨,鴨嫩而肥,脆之,漬以茶油,日久鮮紅而味美,廣城甚貴之”。當下正是清代《南雄州志》所描述的“雄鴨”上市的時節。作為南雄一道久負盛名的傳統菜式,臘鴨代表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彰顯著一種流傳了千百年的粵北風情。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農閒時節,端上餐桌的這盤紅亮晶瑩、油光四溢的清蒸臘鴨塊,將村民樸素而又莊重的好客之道表現得淋漓盡致。

 南雄臘鴨聞名粵地,這臘鴨之所以風味十足,是因為南雄地處粵北,崇山峻嶺環繞,冬日霜凍天氣較長,晴天多,雨天少,很適宜製作臘味。

 每逢初冬,家家戶戶就在家中製作臘味。除了臘鴨,還有臘肉、臘腸、臘鵪鶉、臘鴨腎、臘魚等令人眼花繚亂的臘味品種。最著名的當屬臘鴨。

南雄臘鴨以珠璣巷出產的最受歡迎,其特點是造型美觀、顏色金黃、香氣濃郁、皮薄肉嫩、肉紅味鮮、骨脆可嚼。由於南雄地處南來北往的梅關古道上,因此古往今來的旅客每逢冬日經過此地都會買上幾隻臘鴨。

 在製作方式上,南雄臘鴨用鹽醃製後往往採用長時間自然風乾、露天晾曬的方法乾燥脫水。與人工加熱烘烤製作的臘鴨相比,肉質更鮮嫩、香味更濃郁。另外,風乾南雄臘鴨之前,會塗上一層當地釀造的米酒以增加其醇香。

臘鴨在南雄的經典吃法無非是蒸與炒。將臘鴨切塊,撒薑絲,擺進密閉的蒸鍋裡蒸。隔著透明的鍋蓋,能看見呈玫瑰紅色的臘鴨在水蒸氣的作用下慢慢蜷縮,溢出一滴滴晶瑩的臘鴨油。

出鍋,夾一塊細嚼,酒香、肉香、臘味香瞬間充滿口腔。另外,還可以將臘鴨與芹菜梗同炒。臘鴨溢出的油在鍋中吱吱作響,香甜的氣息充斥著整個廚房,混合著芹菜的清香,臘鴨的脂肪被中和成了一股鮮美而濃厚的味道,別有一番風味。

廣東人喜愛臘味煲仔飯(互聯網圖片)

樟木頭臘肉:自然風乾夠“風味”

舊曆年來臨之前,客家人會“藏”臘肉。如此,冬至前後,家家戶戶都會製作臘肉。

今年冬至剛過,東莞樟木頭金河社區沙元村村民蔡錦添家裡的果園已掛滿了豬肉,有20多年醃臘肉經驗的他正在為農曆新年準備乾貨。

每年的這個時候,蔡錦添就會買幾十斤五花肉醃臘肉。 “今年買了50斤肉,除了自己吃之外,還要送些給親戚朋友。”蔡錦添邊說邊快速地將五花肉切成分量均等的條狀,之後他將預先準備好的材料倒入大鐵盆,將豬肉放進盆裡,用手攪拌,使豬肉入味。

雖然蔡錦添從事的是果樹的事業,但對臘肉卻有20多年的經驗。 “北風起,食臘肉;冬至前,臘味香。我從小就跟父親學習做臘肉,閉上眼都能調好味道。”

小時候,蔡錦添家裡窮,冬至做兩三條臘肉,一直“藏”到過舊曆新年才拿出來吃。 “當時能吃上臘肉炒荷蘭豆這道菜,是很奢侈的了。”

蔡錦添告訴記者,客家人的臘肉和別的地方不同。客家人制臘肉,先將豬肉切成2厘米寬的條狀,並在一端的豬皮上打一個串繩的小孔;加入鹽、酒等材料醃製24個小時;再取出來過一過熱水,之後吊起吹兩個小時北風;最後才用醬油上色,醃製24個小時,掛在沒有太陽的地方風乾一周。

為什麼是風乾而不是曬乾?蔡錦添解釋道,好的臘肉通常是風乾的。兩者不同之處在於,風乾的臘肉吃起來肉味重,肉質很有嚼勁,肥而不膩;而用太陽暴晒出來的臘肉味道太淡,肉質不緊,口感欠佳。

“用醬料醃製過的豬肉在烈日的暴曬下,會把肉裡麵醬料、鹽分釋出,味道會逐漸流失,顏色也漸漸變淡,最後導致色香味都欠佳。所以做臘肉,最好還是風乾。”蔡錦添介紹道。

(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