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海茶緣】- 羅慶江 (澳門中華茶道會會長)

因為茶,才出現了馬交Macau的名字。也因為茶,才使澳門一時飊上狂潮浪尖,忽然又陷落旋渦深淵。這個曾經是天後娘娘顯聖的小漁村,卻又曾在茶風茗海中載沉載浮!

明代中葉,為了東南沿海免受倭寇騷擾,朝廷關閉了除廣州以外的所有對外港口,使澳門成了廣州港的唯一天然外港。南灣外海番旗似練,桅檣若林。茶葉為主要貨物之一,於是澳門亦因茶而興盛繁榮。及至清代,澳門茶葉貿易風采依然。單是1766年乾隆年間歐洲商船就從澳門帶走了7000噸茶葉。光緒五年,澳門茶葉貿易額更達900萬英鎊,並且開始對香港的茶葉買賣。單是同治十一年(1872),運往香港的茶葉就接近2萬5千擔。與此同時,澳門茶葉加工業也急速發展。可以想像,那時澳門是何等繁榮!

 

人,失意時希冀神明保佑,有難時乞求神明打救,得意時更祈望神明庇蔭,永保昌榮。媽祖閣廟山門之後的“神山第一殿”上,那一塊“澤遍南天”的匾額,便是茶業工人組織於咸豐十年(1860)所獻。重修寺廟而能獻牌匾於其上,獻金應是不菲。可知,就算是鴉片戰爭爆發,中國人與茶業陷入苦難危亂之時,澳門茶業並沒有衰落。因為要節本增利,也因為無人比澳門人更知洋人口味,遂從廣東鶴山、海平、新寧等地購入茶青自己加工烘焙,於是“焙茶”工業蓬勃發展。貪婪,埋沒了良心!洋人討厭劣質茶葉,加上被迫五口通商,澳門茶業終於陷落旋渦的深淵。


20世紀40年代,戰火連天。因葡萄牙是中立國,加上當時其屬地的巴西有很多日本僑民,日軍沒有佔領澳門,使澳門避過了戰火蹂躪。大批商家與文人南下到此蓮花之地,生活習慣與文人風氣使嶺南茶飲文化得以延續,茶樓茶居如人聲一樣熱鬧繁雜。及至50年代,國內傳統文化幾近堙滅,台灣茶藝尚未復興,香港又急速的向西方生活模式轉變。澳門卻因為社會、經濟落後,反而保存了嶺南傳統茶藝文化。但摧毀傳統茶藝文化的,又正是落後的生活習慣!


你可知當時茶樓最大“特色”是甚麼?是枱底下的痰盂!茶客喜好蹲在椅凳上的其一原因,是免得自己的腳中了別人的痰涎。咳痰聲、粗話聲使你耳朵終日洗不乾淨。茶杯、筷子都是髒的,骨頭垃圾直接丟在地上,馬步不穩的隨時滑倒。我曾試過在新橋天海茶樓樓梯從三樓一直跣出地下門口!若非那時年青敏捷,手抓、腳蹬、挺腰、緊腹的話,脊椎必碎無疑。茶樓的不潔不雅己被標籤,成為髒亂落後的文化符號。那時生意淡薄,便想出了用年輕貌美女侍應作“茶花”招徠,結果茶樓更為骯髒,因而淪落。除了老者的情結與集體回憶之外,新一代幾乎絕跡於斯。隨著港式新派酒樓的興起,舊式茶樓沒落沉淪!品茗在精美繁多的點心中淡化,茶只是解決生理需要的一種流行飲料,僅是一種習慣而已。無論在茶的科學知識、茶葉與茶具的質素、沖泡技術以至品賞水平,都滑落到很低的階段。


粗劣造假、髒亂不雅、陳腐變質、不思進取,這些使傳統文化沉淪沒落的業障,會否不停的在輪迴?